如果你有10万块钱,你怎么创业?
10万块,这是普通人垫起脚够得着的数字,赚钱就是数字游戏,在于脑子怎么想,如果脑子里没东西,靠苦力模式很难超越现有收入。
大部分的苦力模式,都是用时间去换金钱,然后金钱匮乏,致使时间更不值钱,陷入恶性循环。
我在想,如果我现在只有10万块钱了,以我的能力,我会怎么去创业,我的思路,肯定是能给你带来参考价值的。
1.财务逻辑比产品逻辑更重要
很多人第一关心的是,我卖什么产品,于是跳入产品逻辑,我认为这是陷阱,当然我不是说产品不重要,只不过思考产品的时候,更应该把财务逻辑代入进来。
思考点不是产品应该怎么做?而是拔高一层,做什么产品是赚钱的。
我之前给一个私顾的客户做架构设计,推到产品这个点时,他自信起来了,仿佛自己有一身牛劲可以使,这些年创业的经历经验如数家珍,但是,我跟他说,这不是个好产品,他说,为啥?我说,以后每个客户都要你亲自服务啊?你收多少钱?能服务几个?本质上还是苦力模式,然后他就不说话了。
不要只是做产品,要做能赚钱的产品。
赚钱就是把你拥有的与市场交易,产品为谁服务的?客户!
那么客户是谁,把客户画像具体出来。
与客户在什么场景下交付,社群?课程?咨询?还是其他?
我总结公式:客户属性×场景=产品需求。
产品的核心竞争是需要持续构建的,所以在初期构建产品体系就特别重要,比方说生财,过去这些年沉淀的帖子就是核心竞争力。
如果搭的产品无法持续蓄力,频繁换产品也是搂草打兔子。
2.获客流量
今天做内容获取流量,依然是普通人逆袭最好的机会,我看不少人都说,互联网没有红利了,抖音不好做了,视频号不好做了,小红书不好做了,但我不那么认为,其实一直都没好做过。
客户在哪里,我们注意力就在哪里,今天,流量聚集地还是这么几个平台,用户注意力还是在优质内容上。
啥叫好做,不费劲不动脑就做好了,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少存在,平台初期野蛮生长时,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会有。
通过知识输出吸引用户,载体要么是短视频,要么直播,再就是文章。
我不会写啊,我不会拍啊,我不会播啊,这是听到过最多的话。
一件事的阻力,不是单纯的一个点,最重要的是,把能力拆解成N个点,逐一去完成,自然就完成了一件整的事。
比如拍视频能力拆分:语言能力+镜头感+情绪表现力+拍摄+剪辑。
不要试图一次驾驭全部能力,一个一个驾驭,苦练一个月,一定就会了。
未来,什么才是高价值的资产?
用户资产!
有个叫懂懂的自媒体人,十几年前写QQ空间的,当时他的粉丝基本都是找项目的屌丝,这十几年一路走过来,现在大部分都成了中产以上。
粉丝价值决定一个IP的价值,用户才是只增不减的资产。
3.大大方方的卖
大部分人有“收钱耻辱症”,或者拐弯抹角收钱。
我觉得,收钱,要主动,要直接,要明码标价,不要自己设置阻力,卖,就大大方方卖。
不单卖,还要最大限度降低付费通道。
最大的认可,就是付出成本。
一个嘴上说你好的,是最廉价的,因为说话除了消耗口水,不需要付出成本,真金白银付费的,才是真爱粉。
关系的进阶,是从付费进入的,否则一直都在门外。
真正要下功夫的,是做好交付细节。
跨过“收钱耻辱症”,能多赚10倍的钱。
这就是为啥很多人产品收费只在几百上千客单打转,客单上不去,是自我局限的结果。
1000客单和1万客单,用户需求是一样的,交付动作是差不多的,甚至1000客单的客户更难搞。
4.自我体系的构建
做KOL,就要领先,持续领先,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。
以输出倒逼输入,构建正向的吸收体系非常重要。
知识源从哪里来,看书,听课,交流,线下,看采访短视频,看直播。
人就是个容器,把吸收到的知识源,自我消化,然后输出成一套打上自己标识的内容,喂养给用户。
用户继续提出需求,从需求中变现,从输出中倒逼输入,形成闭环。
5.人效
公司要人效,自己也要人效,拒绝低效率的努力。
天天加班到凌晨,干了什么?啥也没干,落得个感动自己,这不行。
要做的事,集中时间,高效完成,剩下的时间,不如出去玩,管理要人效,自己更要人效,否则时间就不值钱了。
如果我只是10万块钱了,我创业依然会进入互联网行业,绝不到处找项目,不听风跟雨,把自己磨成产品卖出去。用互联网这个杠杆,卖百倍万倍的溢价。